首页 >资讯
尚未建立完善的血友病早筛机制,须提升社会整体意识 | 血友病患者旅程连载一
发布时间:2025/07/26

 

2023年起,蔻德罕见病中心联合赛诺菲共同发起一项跨国协作研究,以科学的“患者旅程”(Patient Journey)方法系统描绘中国罕见病患者的真实处境,挖掘未被看见的需求,为医疗、科研、政策及社会支持体系提供关键洞察,完善"以患者为中心"的全程管理生态,更好地提高血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。

 

患者旅程研究首先瞄准血友病群体。这是一种典型的罕见病,患者从确诊到终身管理面临重重挑战。在全球治疗经验不断积累的同时,如何让国际先进实践与中国本土现实深度对接,成为亟需破解的难题。

 

此次研究采用“案头研究 + 定量调查 + 定性访谈”相结合的方法,兼顾全局视角与个体故事,构建多维度的患者旅程图谱。

 

阶段一:疾病识别前阶段(Pre-Recognition)—病程的第一个阶段,患者已经发病,但可能尚未意识到

 

 

在身体与生理层面,重度血友病患者通常在一岁以内即出现明显症状。最常见的表现包括身体多处淤青,尤其集中在膝关节和肘关节等部位,这类皮下出血在婴幼儿阶段尤为显著。一些患儿在日常跌倒、坠床等轻微外伤后,甚至可能发生颅内出血,严重威胁生命安全。儿童在接种疫苗后出现长时间不止血的现象,也常作为早期预警信号。进入学步期后,因反复关节出血导致行走困难、关节肿胀等情况,往往被家长识别为异常表现。然而,轻型患者,尤其无家族史者,其症状可能轻微且不易被识别,容易被误认为普通磕碰或体质虚弱,从而错过及时诊断。此外,部分重型患者虽然被诊断为重度血友病,但症状表现相对轻微,可能与个体体质或肌肉条件有关,这也提示康复锻炼在疾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。

 

在情绪与心理层面,家庭对患者初期出血症状的反应各不相同。许多家长在发现淤青或出血后,倾向于“先观察”,认为是普通磕碰,希望症状自行缓解。随着出血频率增加且症状难以解释,焦虑感逐渐加重。有家族史的家庭通常更早且更强烈地感受到焦虑,他们第一时间会联想到血友病的可能,但同时因目睹过亲属因诊断延误所受的痛苦,容易陷入恐惧与否认交织的心理矛盾中。即使怀疑患病,部分家长仍因害怕确诊而选择回避求医。无家族史的家庭因缺乏疾病认知,情绪上不易过度恐慌,却也因此更容易忽视潜在的严重性。

 

在社会层面,血友病患者及其家庭常面临一定程度的疾病污名化。这种社会耻辱感不仅源于公众对遗传性疾病的误解,还常常影响家庭对医疗介入的态度。一些家庭担忧亲友圈对“体质特殊”或“无法正常生活”的负面看法,出于羞耻感而延迟就医,甚至刻意隐瞒症状,尤其在孩子进入集体生活阶段时更为明显。亲密关系中的主要照护者,尤其是父母,往往最早注意到患者行为和状态的变化,如体力下降、食欲减退或活力不足,但由于缺乏医学知识,难以将这些信号直接联想到血友病,导致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。

 

在资源与支持层面,患者及家庭普遍面临获取可靠信息的困难。目前缺乏通俗易懂且权威的血友病识别指南,即使存在,也难以被公众迅速理解和应用。家属多依赖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,但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,患者及家属在筛选真伪过程中不仅感到困惑,还易受错误或过时信息误导,进一步加重焦虑和误判。这种信息盲区限制了早期识别的效率,也削弱了家庭面对突发症状时的决策能力。当前尚无统一权威的家长识别工具或症状清单,制约了早期干预的普及。

 

在医疗体系层面,中国现有医疗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的血友病早期筛查机制。特别是对于无家族史、症状尚不明显或不符合常规筛查标准的儿童,医疗系统难以及时介入和识别。虽然近年来早筛技术和指南研究有所推进,但从科研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存在明显滞后,基层医疗机构尤为缺乏针对性支持。

 

在监管与政策层面,血友病虽已纳入罕见病政策关注范围,但在早期识别和疾病教育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。当前健康促进政策多聚焦于治疗与保障,对疾病认知普及、早期症状教育及基层医生培训等关键环节的投入仍显不足。缺乏全国性罕见病早筛宣传计划,血友病的公众认知普及严重滞后。若能从公共卫生政策层面加强健康教育、推广家长识别工具和普及早筛意识,将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对血友病早期症状的警觉性,推动疾病的早发现、早干预与早管理。

 


行动锚点

 

在疾病尚未明确识别前,提升社会整体对血友病的认知与早筛意识,是推动早发现、早诊断的关键。首先,应强化公众层面的疾病科普,通过多渠道传播血友病的早期表现、遗传特征及潜在风险,提升社会整体识别意识,减少误解与污名化。同时,应通过继续医学教育等方式,提升基层医生对血友病的识别能力和转诊意识,确保疑似患者能够被及时发现并转至具备诊断能力的上级医疗机构,提高整体确诊率。

 

在早筛防控方面,应推动将血友病相关内容纳入家庭医生、儿科、妇产科等重点科室的工作流程,鼓励医生主动向患者家庭传达家族筛查、基因检测及产前筛查的重要性。建立血友病患者登记制度和家系筛查机制,不仅有助于完善流行病学基础数据,也能推动对高风险家庭的持续随访与干预管理。

 

 

在家庭支持政策上,需关注家族性遗传病所带来的多重负担。通过提供医疗辅助生育服务的政策支持、孕前或孕期筛查的经济补助,帮助有生育意愿的家庭减少决策压力与焦虑,提升政策的温度与包容性,为构建一个更具支持性的诊疗环境奠定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