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特别关注 >人物故事
80多岁确诊罕见病,她的下一个小目标是“活到100岁”
发布时间:2023/11/25

嘉华的母亲是一位慈祥的髦耋老人,退休后居住在南方一座中小城市,11年前发现肺部纤维化,诊断为特发性肺间质疾病(IPF)至今已经超过10年。


最初,他母亲因久咳不愈,到当地医院看医生并做了相关检查,结果CT胸片显示肺纤维化。当时医院对肺纤维化这种病也不太了解,医生的解释就是肺部像老了的丝瓜囊没弹性了,有些老人的肺部会有这种现象,因此,就当是一般的支气管炎,高气道过敏反应,咳嗽变异性哮喘等疾病来治疗,经过二年的治疗都不见好转,嘉华只好带着母亲前往广州等地求医,辗转于各家医院,医生初步诊断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疾病,英文缩写为IPF,并解释说这个病没有什么特效药可治,生存期仅有3年左右,嘉华听到后像天塌陷了一样,非常焦虑、恐慌,“很长一段时间都想不通”,慢慢冷静下来后,开始查资料,配合医生进行理性的疾病治疗之路。


嘉华说:都说“得病容易,看病难”,自己经历了之后,才知道真的太难了,求医之路,堪比“蜀道”


IPF又被称为“蜂窝肺”,是目前最难治的肺纤维化,同时其五年生存率低于很多癌症,被称为“不是癌症的癌症”。


嘉华母亲的经历,是诸多IPF患者治疗的缩影。


幸运的是,在嘉华的精心照顾之下,经历了难确诊、没有特效药,甚至肺部感染这样的生死关头,嘉华的母亲如今已经确诊十余年。

 从盲目用药到久病成医


盲目用药是不少IPF患者确诊前和确诊初期的一段经历。


由于早年间IPF的宣传科普不足且针对性的治疗药物也比较少,不少患者仅使用平滑气道的药物和抗过敏药物来缓解疾病症状。


数据显示,IPF主要发生于中、老年人,症状不典型,易被当成“上了年纪”、“体质变差”,甚至是“感冒”。患者往往难以及时意识到自己患上了严重疾病,往往直到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后,才到医院求医。


国外研究显示,IPF患者从首次症状出现到被明确诊断,通常被延误1—2年,超过50%的IPF患者往往看过3位医生才被明确诊断。首诊时有一半的IPF患者会被误诊为慢阻肺、哮喘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其他肺部疾病。


在医生的帮助下,嘉华母亲得到了规范的治疗,身体状况也维持得不错。


从 2012-2019 年,母亲肺功能没有下降得很明显。这也是嘉华后来通过自学医学知识了解后才知道的——间质性肺病有 200 多种,进展速度不一,嘉华判断,母亲属于没有明显进展的那一类。


通过自学医学知识,慢慢地,嘉华“久病成医”。


他在网上自学了看 CT 片子的方法,自己给母亲看片子。每年都带母亲体检,坚持了很多年。母亲的20 多次 CT,用的药、肺功能检查的其他结果,嘉华都精心留存,累积了4本详细病例。


积累起来,是为了让医生更快地了解患者的病情。


常年自我管理母亲的疾病,嘉华总结出一整套的预防方案


首先是重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,更少发生感染是关键,因为病人最怕感染,感染会加快疾病进展,所以嘉华一直在研究如何预防感染。比如秋冬季节戴口罩,避免去人多的地方,家里搞好卫生,带患者去呼吸新鲜空气进行“洗肺”,这些方面的护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


第二是重视对患者各项身体指标的监测,嘉华每三个月会带母亲做肝肾功能监测,以及很多其他身体指标的监测,虽然费用很贵,但是他认为病人需要在疾病预防方面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,重在预防。

 

淋过雨的人,才更懂得为别人撑伞

随着疾病科普的提高及社会各界对罕见病的重视,近年来医生们逐步开始更深入的了解IPF的治疗。为此,嘉华加入了蔻德罕见病中心和为爱深呼吸IPF关爱中心共同发起的《特发性肺纤维化(IPF)科普手册》项目。他积极把经专家评审的科普手册赠送给更多自己认识的医生们,医患之间产生了很好的互动和感情。


医生们认为,这件事很了不起,“不是我们医生在教患者,而是患者在教我们医生”。随着更多当地医院对IPF疾病的重视,逐步推进建立 IPF 专科门诊的进程,增加对疾病的研究,普及疾病知识,服务IPF患者。


日常生活中,嘉华也积极投入疾病科普工作,将自己录制的科普视频放在自己的视频号和微博,一方面自己可以看,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更多的患者及家属能看到,学习到。


嘉华说:虽然很多人认为老人年纪大了,不用再治了,但我觉得她是一条生命,有生存的权力,她自己的求生欲很强,我们一直坚持,没有放弃,才能一次次度过难关。


母亲 85岁时,嘉华对她说,你争取活到90岁,活到了90岁,又跟她说,争取活到95岁,现在,母亲已经平安度过了 95岁高龄,嘉华和母亲约定,再来一个五年计划,争取活到100 岁!


疾病小科普


IPF是一种局限于肺部的慢性、进行性、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,目前病因不明,主要发生于中、老年人。2018年,IPF被列入《第一批罕见病目录》。


IPF早期症状不典型,包括慢性干咳、活动后呼吸急促等,容易被当成“上了年纪”、“体质变差”,甚至是“感冒”。患者往往难以及时意识自己患上了严重疾病,往往直到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后,才到医院求医。

国外研究显示,IPF患者从首次症状出现到被明确诊断,通常被延误1—2年,超过50%的IPF患者往往看过3个医生才被明确诊断。首诊时有一半的IPF患者会被误诊为慢阻肺、哮喘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其他肺部疾病。


抿嘴呼吸挑战


2023年11月22日-26日感恩节期间,蔻德罕见病中心联合为爱深呼吸IPF关爱中心、加拿大肺纤维化基金会共同发起“抿嘴呼吸挑战”,以提高社会认知,呼吁社会各界关注IPF患者。


通过【捏住鼻子,仅用吸管呼吸】的方式,模拟并感受IPF患者的疾病症状。


我们诚邀您加入【抿嘴呼吸挑战】,共同“感恩每一次自由的呼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