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特别关注 >人物故事
当医学宣告“失败” 我们选择继续战斗
发布时间:2025/08/08

杜氏肌营养不良(DMD)是一种遗传性疾病,患者通常从3 - 5岁起,肌肉会逐渐退化,最终丧失行走能力,甚至连呼吸也会变得困难。目前,医学上尚无根治该病的方法,不过通过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进展。

 

在成都,13岁的壹壹正与这种疾病顽强抗争,他的家庭用爱与坚持,为生命赋予了全新的意义。

 

2018年夏天,对于壹壹一家来说,是个永远无法忘怀的季节。壹壹曾是社区里的“运动小将”,不仅能踢足球,还会玩滑板,小区里的其他小朋友都比不过他。可渐渐地,家人发现壹壹不再愿意踢足球了,因为他经常会被自己绊倒,哪怕跑几步都会觉得很累。甚至,学校的楼梯都成了难题,需要用手拽着栏杆才能爬上去。

 

于是,全家开始带着壹壹辗转于上海、北京等多家医院。从骨科到神经科,几乎跑遍了所有门诊,进行了各种的身体检查,但都没有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。甚至,在第一次做基因筛查时,全家人还松了一口气,看到所有数值都显示正常,都以为是虚惊一场。

 

然而,三个月后,当看到第二次筛查报告时,残酷的结论击碎了所有人的希望,壹壹最终被确诊为杜氏肌营养不良(DMD),这预示着他将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,生命将逐渐凋零。

 

“那一刻,我仿佛一下子被拽进黑暗的深渊,所有的希望都被吞噬殆尽。当时,我们全家人哭作一团,完全不知所措。”

 

“回到北京的出租屋,我们把自己关在房间,压抑着悲痛,不敢放声大哭,因为孩子就在旁边。我生平第一次看见父亲流泪,他静静地坐在那里,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,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掉。”壹壹的妈妈回忆起确诊时的情景,声音依然颤抖,泪水再次夺眶而出。

 

回归家庭成为全职护理员

 

确诊后,姥姥迅速召集全家人开会,以应对这一挑战。这场家庭会议如同战前部署,每个人领走了自己的防线。壹壹的父母负责经济与医疗联络,而姥姥则承担起孙子的日常康复与饮食起居。为了全身心投入,曾是芭蕾舞老师的姥姥,毅然辞去了省儿童活动中心的工作,成为家里第一个全职照顾的角色。那是一个艰难的决定,但姥姥没有丝毫犹豫。

 

疫情严重期间,为了寻找最适合孩子的治疗与康复环境,姥姥曾一人带着壹壹在陕西亲戚家和成都老家之间不断往返。

 

看着年迈的姥姥日渐操劳,不久,妈妈也辞去了工作。她曾是一家跨国企业的运营负责人,本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,但壹壹的确诊让她意识到: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,与儿子相伴的时光不会重来。如今,全家的经济重担全部落在了爸爸肩上,他用另一种方式,守护着壹壹的未来。

 

壹壹的身体状况时好时坏,这让全家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,但姥姥始终保持着乐观与坚强。壹壹的妈妈至今记得在孩子确诊初期,是母亲第一个站出来,用坚定的声音说:“既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现实,那我们只能改变自己。”

 

她常想,姥姥本该在退休后好好享受生活,如今却为这个家操劳忙碌,心里满是愧疚。那些"我爱你妈妈"、“您辛苦了”的话,在心里虽已说了成百上千遍,却因为害羞,终究还是没能说出口。

 

漫长而坚定的抗争之路

 

杜氏肌营养不良(DMD)的治疗过程漫长而艰辛。为了延缓病情的肆虐进展,壹壹不得不定期服用激素药物。这些药物虽不能彻底战胜疾病,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他的身体撑起一把“保护伞”。然而,仅仅依靠药物还远远不够,康复锻炼同样是他维持身体机能、对抗疾病的关键。

 

"康复训练不只是锻炼身体,更是在磨练孩子的意志力。"妈妈说道。每天六、七个小时的训练时间,无论是对壹壹,还是对全家人来说,都需要有超出常人的耐心和毅力。

 

每当阳光洒进房间,便是姥姥开启专属“教学时光”的时刻。凭借多年芭蕾舞教学经验,姥姥会先带壹壹进行心肺功能和上肢训练。等吃完午饭,壹壹会自觉借助“站立架”,进行一小时站立练习,同时学习书本知识。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,对壹壹意义非凡,它既是维持骨骼发育和身体平衡的关键,也是他挑战自我的象征。

 

到了下午,“全套”康复训练正式拉开帷幕。训练内容从躯干伸展旋转、脊柱矫正稳定,到腰腹和腿部力量练习,每一项都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计划。壹壹总是努力完成每个动作,不过小家伙有时也会疲惫,甚至想“摆烂”。这时,家人会和他商量灵活调整训练内容,一周可安排两次强度稍弱的“自行车 + 走路”训练,作为珍贵的调剂,当然一周仅限两次。

 

竟,保持积极的状态,训练效果才会更佳。

 

在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中,壹壹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,内心世界也愈发丰富。他喜欢与妈妈讨论各种话题,从科幻小说到综艺节目,从新闻事件再到个人理想,都会有所涉猎。有时候,妈妈甚至觉得孩子的思维的宽度远比自己那一代人要强的多。

 

 

以前,我总会想让孩子长大后为国家做贡献。但是现在,我只想让他在有限的时间内过得开心、充实、活出厚度。”壹壹的妈妈说道,语气里有一丝无奈,却透着坚定。

 

尽管壹壹的肌肉正在逐渐失去力量,但家人始终用行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念:“生命的质量,从不会被疾病所定义,而在于如何活出自己的精彩。”在壹壹的世界里,乐高就是他的宇宙。

 

 

玩得久了,壹壹发现乐高这个玩具并非来自中国,而是丹麦的品牌,其推出的产品也大多基于国外的IP形象,这让他很是困惑。他曾轻声吐露过自己的心声,“我一直有个梦想,想成为乐高设计师,把中国灿烂优秀的文化通过乐高传递到全世界。”说这话时,他的眼神比任何时候都明亮。

 

心怀希望勇敢前行

 

 

在罕见病DMD的笼罩下,壹壹一家并未被绝望所吞噬,而是始终怀揣着希望,积极探寻生活的光亮。全家始终保持着对医学发展的关注,经常会查阅各种相关信息报道。他们坚信,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,DMD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。

 

这份对医学进步的期待,并非毫无根据的盲目乐观。壹壹的妈妈说:“我们其实并不孤单,世界各地都有人在不断地研制这个药物,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。早年,谁能想到温和激素呢?可后来它就上市了,也成功了。我当时在想,再快也要等个两三年,但没想到,国内很快就有了。”

 

与此同时,他们也期待着温和激素药物能够尽快纳入医保。尽管这种药物对孩子的病情有着很好的缓解作用,然而每月三万多元的药费支出,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在他们看来,医保将药物纳入其中,不仅能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,还能为壹壹实现更多的人生计划。妈妈一直想带孩子去环球影城等地方游玩,让壹壹有机会在有限的时间里,尽可能多地感受世界的精彩与温暖。

 

在壹壹的内心深处,其实也藏着一个简单的愿望:他憧憬着未来能陪姥姥去买菜,一起回家做热腾腾的火锅;傍晚,全家人可以悠闲地在公园里散步,看广场上的爷爷奶奶们跳舞,就这样慢慢地走,感受生活的温度。

 

无论是姥姥还是妈妈,都深知,面对罕见病,家属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无助感。因此,她们总是鼓励身边的病友们要团结起来,相互支持,尽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。她们明白,只有大家携手共进,才能在这艰难的旅程中找到更多的力量和勇气。

 

姥姥常说,“我看到社会上这么多医生、爱心人士都在为壹壹的事情而努力,我们怎能轻易放弃?这只会让我们更加坚信,只要我们不放弃,总有一天会有希望。也希望大家不要陷于悲伤与痛苦之中,而是要振作起来,争取最大的努力。说不定,某一天,我们的努力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。”

 

对于壹壹一家而言,希望从来不是虚无缥缈地等待一个从天而降的医学奇迹,而是日复一日在康复训练中的咬牙坚持,是姥姥放下舞鞋、妈妈离开职场时的无悔选择,是精心准备的每一顿饭菜、是孩子认真组装每一个乐高零件的专注时刻。他们用最具体的行动,在疾病划定的疆界内,一寸寸地开垦着属于壹壹的生命沃土,守护他的梦想,创造超越疾病定义的生活可能。

 

这份希望,诞生于行动,扎根于日常,并在爱的浇灌下,顽强生长。